3日,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最新监测数据,2024年,全市PM2.5年均浓度25微克/立方米,创历史最低,省内率先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;优良天数比率86.1%、全省第二;臭氧平均浓度156微克/立方米,近三年首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。
主动作为,筑牢绿色基底
昨日,从无人机的百米高度视角眺望南通,一幅清新宁静的生态画卷徐徐展现。刚刚过去的2024年,蓝天变多了,天空更清透了。这一年,生活在南通的你,见过了壁纸蓝、漫画云、灿烂星空,还有绝美晚霞,甚至隔江望见浦东“三件套”……正是与这些时刻的偶遇,让美丽南通更具化了。
“剑”指“每一微克”,南通精准落实大气治理,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全面压降污染排放,强化源头治理,谋划部署2024年臭氧“夏病冬治”,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,积极开展低VOCs含量清洁原料源头替代,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,2024年实施746个大气治理重点工程项目,完成200家铸造、水泥企业综合整治,更换86个低效、老旧呼吸阀。全面开展精准应对,重点区域污染源“一点一策”清单化管理,科学制定1316家工业企业深度友好减排清单,推动加油站、储油库错峰作业,沿江罐区持续喷淋降温。污染应对期间,市、县联动24小时紧盯区域高值,找准根源、精准发力,集中解决一批突出大气污染问题。
南通阳鸿石化储运有限公司储罐改造、南通四方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智能粉末喷涂技改……一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先后获得中央资金补助,全年全市共24家企业成功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.11亿元,申报数量全省最多。持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,创新推行“蓝天贷”产品,为40余家企业授信4.97亿元,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、融资贵难题。
凝心聚力,擦亮生态底色
如今,在南通的大街小巷,市民们对新能源牌照的配送货车已司空见惯,洁白车厢两侧统一的“通城绿配”绿色Logo,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创成全国绿色出行、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的南通,大力发展公共交通、绿色运输体系。2024年,南通推行“绿色车轮计划”,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,全市新增及更新公交车电动化比例达100%,大力推进“国三”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,建成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2400余个。促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,开行“扬州北—吕四港”专列,南通港实现铁水联运“零的突破”,南通通海集装箱码头建成电动船舶充换电站。
扬尘管控同样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。如今,渣土车一路带起漫天灰尘、扬长而去的场景已然绝迹。2024年,南通积极实施“清洁城市行动”,对全市重点点位常态化开展督查巡查。建成市“扬尘数据在线监测平台”,全市1156个工地1630台扬尘在线监测设备与平台联网,建立异常高值实时报警机制,科技化、智能化监管水平不断提升。推行“市场化、一体化、专业化”环卫保洁模式,分级分区域制定道路保洁标准,重点区域微环境持续改善。深入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,开展“以克论净”考核,最大限度降尘抑尘,2024年1—11月全市降尘量1.4吨/月·平方公里、全省最优。
科技赋能,精准高效治理
环境空气质量、污染变化趋势、扬尘自动监测……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的大屏幕,实时显示着全市大气、噪声等各类监测数据,可以直观感受到城市生态的“脉动”。
近年来,南通积极探索,强化科技支撑。发挥监测监控“哨兵”作用,不断提高主动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,113座大气环境监测站、1座大气超级站、6座VOCs组分站、500余个网格微站接入平台。每天发布高值网格数据,深化数据分析,针对高值区域、高值点源开展源头减排。建立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体系,坚持“属地管理、分级负责”原则,围绕预警指令开展问题溯源、污染治理、考核评估,对突出环境问题强化督查,构建上下贯通、信息共享、反应迅速、指挥有力的一体化生态环境调度体系。2024年大气环境预警处置解决了约780件工业废气、机动车尾气、施工和道路扬尘、露天焚烧、餐饮油烟等问题,促进了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2025年,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锚定美丽南通建设目标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,让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。 日报记者 彭军君